巴山清風夜不眠
——川陜革命老區(qū)采風行散記
■曾明偉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8周年,在成都市龍泉驛區(qū)作家協(xié)會倡導下,2024年9月我有幸參加了龍泉驛區(qū)部分作家發(fā)起的川陜革命老區(qū)采風行活動。
川陜革命老區(qū)位于四川和陜西交界的區(qū)域,主要分布在大巴山、米倉山山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四方面軍在川陜邊界建立的紅色革命根據(jù)地,又稱川陜蘇區(qū),鼎盛時期擁有24市縣4.2萬平方公里、人口600余萬、紅軍8萬余眾,加上游擊隊、赤衛(wèi)軍、婦女獨立團等地方武裝,最高時蘇區(qū)發(fā)展到10萬余人的隊伍。川陜革命老區(qū)是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全國第二大蘇區(qū)。
1935年5月,紅四方面軍西進跟隨中央紅軍長征,于1936年10月分別到達甘肅省會寧和靜寧以北的將臺堡(今屬寧夏西吉),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勝利結束了長征。留下來的游擊隊和赤衛(wèi)隊繼續(xù)堅守在大巴山、米倉山的崇山峻嶺之中,用鮮血和生命抒寫著紅色傳奇,讓革命的火種永不熄滅。
2024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8周年,龍泉驛作家重走紅軍路,重溫中國革命發(fā)展的艱辛歷程,接受紅色文化洗禮,在川陜革命老區(qū)采風,深切感受到了川陜蘇區(qū)保留下來的革命光榮傳統(tǒng)。
此次七天紅色文化采風之旅,仿佛一幅緩緩展開的歷史長卷,將我們文學采風團的每一位成員深深卷入其中。川陜蘇區(qū)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著革命先烈的熱血與不屈,而這里的人民,更是以他們獨有的方式,傳承著那份厚重的革命傳統(tǒng)和璀璨的優(yōu)秀文化。
我被老區(qū)人民的真誠、淳樸和好客深深感動。在這里,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無私奉獻,什么是堅定的信仰力量。這些故事,這些人物,如同一股股清泉,滋潤著我的心田,讓我對這片土地、對這里的人民充滿了敬意和感激。
宣漢縣巴山大峽谷保潔人員的幸福生活
我們采風團一行8人,首先來到宣漢縣巴山紅軍公園,巴山紅軍公園位于宣漢縣城東部,占地面積300余畝,三面環(huán)水,依山而建。公園內建有紅三十三軍紀念館、王維舟紀念館、紅三十三軍紀念碑、王維舟塑像、川東游擊軍戰(zhàn)斗歷程浮雕墻、紅色文化墻等紅色文化景觀,墻上刻著游擊軍的戰(zhàn)斗故事,看得人熱血沸騰。
在當?shù)厝私榻B下,我們又來到宣漢縣東北部的巴山大峽谷參觀,在觀光車上,我們遇見了兩位身著景區(qū)制服的保潔人員,一位大媽,一位大叔,他們都是本地人,他們從家里出來,坐觀光車去工作。因近期游客少,我們在車上跟大媽大叔認識了,提到巴山紅軍公園,他們分別向我們介紹了王維舟和紅三十三軍在大巴山戰(zhàn)斗的故事,故事非常精彩也令人感動。
末了,大媽說:“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我們得感謝紅軍!”
大叔也接上話說:“說得對!得感謝紅軍,不然咱們哪有房哪有地。現(xiàn)在地兒雖然給國家征用了,但國家給我們蓋了新房,還安排了工作,每月兩千多塊,知足了!”
臨別時,他們還邀請我們去家里坐坐。考慮到我們行程緊,只能客氣地謝過,心里頭卻一片溫暖。
看著兩位老人笑著走遠,那背影里透出來的,全是對現(xiàn)在日子的滿足和幸福。
真是善良的人啊,他們的笑容,是對現(xiàn)在生活的珍惜,更是對過去那段崢嶸歲月的深刻銘記。
我們這趟采風,不光是看景,更是感受到了人心里的那份純真和美好。
平昌縣白衣商會會長的紅色故事
在平昌縣城參觀完劉伯堅烈士紀念館,我們采風團一行隨后來到縣城南面不遠的白衣古鎮(zhèn),據(jù)白衣鎮(zhèn)商會會長張斌祥介紹說,白衣也曾是紅軍戰(zhàn)斗過的地方,有紅色傳承基因。1933年10月18日,紅四方面軍11師33團曾在附近的老鷹寨打仗,殲滅敵人400多人,拉開了右路紅軍進攻宣達戰(zhàn)役的序幕。1933年2月,紅軍解放江口縣(今平昌縣前身),在白衣鄉(xiāng)建立鄉(xiāng)蘇維埃,歸屬江口縣蘇維埃政府。
白衣自古以來就是川東北的水運碼頭,大巴山流淌下來的巴河穿境而過,下游匯進渠江、嘉陵江,最后在重慶匯入長江。凡是重慶上來的貨船,前往上游平昌、巴中、通江,都必在白衣碼頭歇腳,裝卸物資。白衣古鎮(zhèn)上的住戶,家家都會造船、修船,或在巴河上駕船航運。蘇維埃時期,白衣群眾用船給紅軍運送軍糧、傷病員和作戰(zhàn)物資,還為紅軍戰(zhàn)士打草鞋,幫助紅軍戰(zhàn)勝了白匪軍。
漢中市喜神壩的“喜神壩之戰(zhàn)”
翻過光霧山、米倉山,穿越蜀門秦關,下山后我們抵達了漢中市的喜神壩,此地距離漢中市中心僅 40 公里。喜神壩曾是紅四方面軍的活動區(qū)域,紅軍曾在此浴血奮戰(zhàn)。
喜神壩地處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qū)境內川陜交界的米倉山深處,原是喜神壩鄉(xiāng)政府的所在地(現(xiàn)歸南鄭區(qū)紅廟鎮(zhèn)),也是陜川公路通往四川的最后一個集鎮(zhèn)。作為四川省沿 244 國道的“入陜第一鎮(zhèn)”,是漢中名副其實的“南大門”。
據(jù)當?shù)厝耸克?,紅四方面軍在川陜邊界創(chuàng)建紅色根據(jù)地后,1934年12月,為抵御漢中國民黨軍隊對川陜蘇區(qū)的進犯,曾在喜神壩痛擊國民黨駐軍,殲滅 100 多人。
1935 年1月6日,國民黨孫蔚如部隊的輜重營王云山部來到喜神壩構筑工事,企圖阻攔從米倉山下來的紅軍。1月19日,紅 33 軍兵分三路向喜神壩的敵人發(fā)起進攻,雙方均有傷亡。2月6日,紅 33 軍一部從正面進攻,一部趁機襲擊敵人后方,殲滅了一半守敵,迫使敵人撤退。此即為“喜神壩之戰(zhàn)”。
如今的喜神壩位于米倉山山下,小鎮(zhèn)綠樹成蔭,周邊風景旖旎。小鎮(zhèn)的建筑具有陜南小鎮(zhèn)的獨特風貌。
當我們從喜神壩返回時,需要翻越高達 2000 多米的米倉山。然而,由于道路正在維修施工,禁止通行,無奈之下我們一直等到黑夜來臨。半夜時分,道路終于開通,我們借著夜色開始翻越米倉山。在陡峭的山路上,道路狹窄異常,彎道眾多且急轉頻繁,公路盤山蜿蜒而上。四周伸手不見五指,無盡的黑暗不斷涌來,山高路陡,著實令人心驚膽戰(zhàn),好在有驚無險,我們最終平安翻越米倉山,抵達山頂?shù)淖∷拗?。此番經歷,也算是真切體驗了一番當年紅軍在米倉山行軍的艱難困苦。
賦詩一首,《從喜神壩夜翻米倉山》:
喜神壩下想回川,米倉兩千高峰攔。
道修禁行至夜半,方得驅行趁夜闌。
山路逼狹彎且急,盤峰而上黢無邊。
驚憂相伴終安渡,始悟紅軍昔時難。
劍閣縣劍門關老板的無私幫助
離開昭化古城,我們一行前往劍閣縣劍門關。
劍門關位于劍閣縣城南15公里,劍門因兩旁斷崖峭壁,直入云霄,兩壁相對而立,形態(tài)恰似一道雄偉的大門,故而得名“劍門”。根據(jù)史料記載,諸葛亮在擔任蜀漢丞相之時,慧眼識得此地的險要,以此作為堅固的屏障,壘石為關,它因而又被稱為劍閣關。諸葛亮五出祁山,姜維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經過此地。
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為打破國民黨軍的“川陜會剿”計劃,并向四川、甘肅邊界發(fā)展,決定集中4個軍6萬人,在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的指揮下,發(fā)起嘉陵江戰(zhàn)役。3月28日,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擊潰了川軍,兵分三路直插劍門關。川軍守敵憑借精良武器裝備和劍門關險要地勢死守,經過紅四方面軍拼死血戰(zhàn),反復廝殺,至4月2日,紅四方面軍共殲敵三個團約3000人,一舉占領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
現(xiàn)在劍門關景區(qū)還保留有紅軍血戰(zhàn)劍門關遺址、紅軍血戰(zhàn)劍門關戰(zhàn)壕遺址,建有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碑和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館等。
參觀劍門關有三個入口,分別是南門、東門和北門。當我們到達北門時,因是首次前來,對如何參觀毫無頭緒。就在北門的公路旁,一家餐館的男老板注意到我們,他走過來熱情地向我們說道:“是頭一回來劍門關吧?倘若想爬山,可以從北門進去,乘坐 1 號索道上山,隨后選擇鳥道或者猿猱道去探險一番。要是只想觀賞劍門關,從南門進北門出最佳,全程都是下坡路,無需爬坡,也不用走回頭路,既省力又省心?!?/span>
我們有人問他:“要是想?yún)⒂^紅軍血戰(zhàn)劍門關遺址,從哪個門進會更方便?”
餐館老板面帶微笑,回應說:“那肯定是南門,從那兒去血戰(zhàn)劍門關遺址距離最近。不過,需要爬一段上坡路,能吃得消嗎?”
我果斷答道:“沒問題?!?/span>
餐館老板接著表示,可以把車免費停在他的餐館門口,他會用自己的五菱宏光面包車免費送我們去劍門關南門,這樣就不必走回頭路。
我們覺得這個提議甚妙,可與他素未謀面,便好奇地問他為何要幫助我們。
他說:“我是開餐館的。你們既然來到川陜革命老區(qū)采風,我也算是革命老區(qū)的一員,幫助你們是應該的。等你們參觀回來,可以到我的店里歇歇腳。要是想吃頓晚飯,就在我店里用餐,也算是給我店里增添點人氣,如此就算是幫助我了?!?/span>
我們領會了他的善意,欣然采納了餐館老板的建議。
餐館老板用面包車把我們送至南門,我們參觀完劍門關遺址和關樓后,返回到他的店里,喝茶用餐,以此回饋他的熱心幫助,感謝他讓我們少走了冤枉路。
……
這趟川陜革命老區(qū)采風行,不光是領略山水風光、參觀革命遺跡、聆聽紅軍故事,更是讓我們感受到了人心的溫度,比大巴山、米倉山的風景還讓人難忘呢。
七天9市縣,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正是有了像他們這樣誠信、善良、勤勞的人們,才使得這片土地充滿了生機與希望。我們分明感受到了他們在大山里面的幸福生活,那是一種簡單而純粹的幸福,無疑是紅軍精神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的最好證明。
對于生活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的人們,我們的心中充滿了無限溫暖與敬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