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侵入南京,對中國人民實施長達40多天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平均每隔12秒就有1個生命逝去,30萬同胞慘遭殺戮,這是一座城的至暗時刻,也是人類“現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民族之殤,不能忘卻。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這一天,以國之名,追憶逝者,慰藉亡魂。
丹青映史,警鐘長鳴。藝術家從不同媒介切近真相,帶人們走進幽暗的歷史深處。強烈的藝術表達喚起悲愴的記憶,用藝術的力量化鑄為時代的警鐘,啟示我們時刻保憂患意識,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蘸血為墨 警示世人
《屠·生·佛——南京大屠殺》
李自健 油畫 1991年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旅美畫家李自健曾根據星云大師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親身經歷創(chuàng)作了一幅油畫。畫面左側是兩個進行斬首比賽的日軍官兵,中間上方是一個從母親血泊中爬起的正在大哭的兒童,畫面右側是佛家弟子拖起一位慘死的老人。
堆積成山的尸體直指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鐵證如山。這幅由“屠”、“生”、“佛”三聯組成的油畫曾經在全球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巡展,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殘日——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
許江 孫景剛 楊奇瑞 崔小冬 鄔大勇
油畫 2009年
?中國美術館
許江等藝術家合作的大型歷史畫《殘日——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以觸目驚心的浩大構圖和陰郁慘淡的晦暗色調,再現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悲劇。
作品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現場感,觀者的視角從一個渺小的溝坑擴展到江邊,“光點的排布和走勢像槍聲和哭聲一樣”。作者希望把人們帶入真實的情景之中,并引發(fā)人們對于歷史的思考。
《殘日——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局部
法國著名油畫家克里斯蒂安·帕赫,在了解到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后,內心受到極大沖擊,萌生了用畫筆記錄這些滔天罪行的想法。
《暴行》 克里斯蒂安·帕赫
油畫 2015年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在他的油畫《暴行》中,紅色寓意中國平民的鮮血,黃色是日本侵略者的罪惡,紅黃之間還有些許白色,那是無辜死難者靈魂化成的和平鴿。他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那段歷史,銘記戰(zhàn)爭帶給人類的痛苦。
《暴行》局部
陳鈺銘的巨幅國畫《歷史的定格》以鋪天蓋地的氣勢磅礴而來,把日本侵略者屠刀鐵蹄之下的血雨腥風和中國人民遭受的凌辱蹂躪濃縮在藝術之中,蘸血為墨,振聾發(fā)聵。
《歷史的定格》
陳鈺銘 中國畫 1993年
每一筆寫實主義的筆墨,具有超越時空的穿透力,重重叩擊著觀者的心扉。被定格的歷史不再是無言的沉默,激蕩起人們心中澎湃的吶喊。
《歷史的定格》局部
刻下傷痛 民族記憶
《家破人亡》
吳為山 雕塑 2005年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著名雕塑家吳為山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創(chuàng)作設計的大型組雕,如史詩般的交響曲,層層遞進,直指人心。
組雕包括《家破人亡》(11米高)、《逃難》群雕(10組人物)和《冤魂吶喊》(12米高抽象造型),真實呈現了手無寸鐵的平民的悲慘遭遇。
《逃難1》 吳為山 雕塑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逃難3》雕塑
《逃難4》
《逃難6》
《逃難7》雕塑
《逃難8》雕塑
“塑造手法中刀砍、棒擊、棍敲與手塑相并用,其雕痕已顯心靈傷痕,是民族苦難記憶,是日本軍國主義暴行的罪證記錄。”
雕塑作為凝固歷史、鑄造國魂的藝術載體,勾連起人類命運同構的藝術敘事,反思日本軍國主義反人類的獸行,才能超越一般意義上的紀念與仇恨。
《冤魂吶喊 》 吳為山
雕塑 2005年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光影定格 時間證人
速加《時間證人》攝影展
?人民視覺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是慘痛歷史的見證人,而如今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xié)會登記在冊在世的幸存者僅剩54位。
攝影師速加曾為這些“時間證人”拍攝肖像照,一幅幅照片背后是“憤怒中的堅韌、痛苦后的堅強”,記錄下南京人的性格和南京城市的精神。
速加《時間證人》攝影展
?人民視覺
每一張臉都凝聚了悲愴和苦難,生動的面龐比數字更加震撼人心,南京大屠殺不只是停留在歷史課本里的事件,更是無數個體經歷碎片構筑起的家國記憶。
速加《時間證人》攝影展
光影定格 祈愿和平
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
戰(zhàn)爭與和平一直是藝術家關注的重要主題,而海報這種世界性的視覺語言,能夠跨越國家、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呼喚和平,傳遞共鳴。
設計師沈偉偉
鎖柱演化成槍管的形態(tài),意喻鎖住戰(zhàn)爭,永固和平。
?IPBP2017
設計師曹卿云
畫面上兩個年輕的面孔,
面對戰(zhàn)爭,滿面?zhèn)郏?/span>
一個目光低垂,一個聲嘶力竭,
讓人感同身受了戰(zhàn)爭帶來的傷痛。
?IPBP2017
全球設計師用海報藝術的形式去傳承歷史與和平,讓不管來自何處的人們都能讀懂和平的深意,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Gunter Rambow《南京1937》與《和平》(德國)
?IPBP2019
李嘉祥 《wall》(中國臺灣)
?IPBP2019
黃凱《Nanjing·PEACE LANDING》(中國)
?IPBP2019
靳埭強?《Peace》(中國香港)
?IPBP2019
Hajime Tsushima《和平》(日本)
?IPBP2019
喻振強《禁止戰(zhàn)爭》(中國)
?IPBP2019
Josep Pla Narbona?《Let's give peace a chance》(西班牙)
?IPBP2019
Kari piippo《peace》(芬蘭)
?IPBP2019
Muzaffar?《Peace is not game》(烏茲別克斯坦)
?IPBP2019
王佳敏《Peace dialogue》(中國臺灣)
?IPBP2019
陳冰?《南京&和平》(中國)
?IPBP2019
Dimitris Arvanitis?《PEACE2019》(希臘)
?IPBP2019
Alicja Kultys 《independence》(波蘭)
?IPBP2019
楊杰《共同體》(中國)
?IPBP2019
圖片
于天文《生活不需要戰(zhàn)爭》(中國)
?IPBP2019
張菲菲《意象 城市和平》(中國)
?IPBP2019
趙超《Peace lives forever》(中國)
?IPBP2019
畢經猛《和平》(中國)
?IPBP2019
黃河《82位幸存者》(中國)
?IPBP2021
丁亮《pointless》(中國)
?IPBP2021
韓榮勛《和平寧 共同興》(中國)
?IPBP2021
Armando Milani《NANJING》(意大利)
?IPBP2021
Hyungjoo A. Kim《RESTART FOR PEACE》 (美國)
?IPBP2021
姚宛茵《共》(中國)
?IPBP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