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烈士尋親,
既是對烈士英靈的告慰,
也是家國記憶的延續(xù)。
為了讓烈士早日回家,
讓無名烈士變“有名”,
2021年4月,
退役軍人事務(wù)部聯(lián)合中央網(wǎng)信辦等部門
開展“為烈士尋親”全網(wǎng)活動,
啟動“烈士尋親政府公共服務(wù)平臺”。
截至目前,
系統(tǒng)已經(jīng)梳理了1.7萬余條尋親申請,
各地開展常態(tài)化烈士尋親工作一年來,
已為2950位烈士找到親屬。
然而,由于戰(zhàn)爭年代條件所限,
一些烈士生前沒有留下任何照片,
擁有一張清晰的烈士像
成為許多烈屬最大的心愿。
為了讓他們?nèi)缭?/span>
江西安義縣退役軍人事務(wù)局
聘請了畫師為烈士畫像。
今年60歲的陳龍英,
是烈士陳大新的妹妹。
陳大新是一名軍醫(yī),
他十幾年如一日救治病人,
在身患癌癥后,
仍忘我工作,
直至1976年病逝時僅29歲。
陳大新生前沒有留下照片,
這是時隔46年之后陳龍英
第一次擁有一張哥哥的遺像。
在安義縣革命烈士陵園,
長眠著66名
為保衛(wèi)祖國和建設(shè)祖國
而英勇捐軀的革命烈士。
每到清明,
烈士家屬和群眾
都會來這里祭奠英烈,
瞻仰烈士遺容。
一名來祭奠英烈的群眾
也向記者分享了他的遺憾:
“在烈士的宣傳展板上,
我們只能看到一個名字,
一個空白的方框,
看不到他們的音容笑貌,
我覺得這挺讓人遺憾的。”
讓英烈“音容常在”,
是親友眼含淚光的呼喚,
想要擁有一張遺像,
只為記住親人模樣的,
還有在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
袁覺蒼烈士的后代。
1939年3月22日,安義淪陷,
地下黨員袁覺蒼
帶著兒子袁克禮
在轉(zhuǎn)移途中被日軍殺害,
年僅37歲。
袁克禮僥幸逃生,
1995年去世。
袁覺蒼的孫子袁朝霖
雖然對這位烈士爺爺“素未謀面”,
但對他的懷念從未間斷。
今年初,畫像組找到袁朝霖,
開始給袁覺蒼烈士畫像,
經(jīng)過多次的溝通和修改后,
爺爺?shù)南嗝驳谝淮吻逦?/span>
出現(xiàn)在袁朝霖的面前。
烈士袁覺蒼孫子 袁朝霖
這張爺爺?shù)漠嬒駥ξ襾碚f真的太珍貴了,我會把爺爺?shù)母锩适轮v給我的孩子聽,一代代講下去,讓后輩們永遠緬懷、傳承先輩為祖國奮斗犧牲的愛國情懷和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
為了能最大限度的
還原烈士的相貌,
幾個月來,
畫像組走遍了全縣各鄉(xiāng)村社區(qū),
尋找烈士的故事,
搜集烈士資料。
畫師惠祥海認為,
去烈士親屬的家里
聽他們講述那些過去年代的故事,
再幫他們完成心愿,
大家正在做的這件事情
是非常有意義的。
畫師們花幾個小時畫出來后,
會再讓烈士親屬再進行比對,
如果和他們的記憶有差異,
就會耐心地反復(fù)修改,
他們對自己的要求,
就是要畫出一副畫像,
既符合烈士的原貌,
又符合家屬內(nèi)心的情感寄托。
目前,通過繪畫,
安義縣革命烈士陵園中的
16位烈士已經(jīng)重現(xiàn)了容顏,
親人以這樣特別的方式
與他們實現(xiàn)了跨時空的“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