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是彝族新年。這一天,剛回重慶老家不久的謝彬蓉,再次回到大涼山深處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瓦古鄉(xiāng)扎甘洛村,看望與她相處9年的彝族鄉(xiāng)親和她的學生,并與他們一起歡度彝族新年。
謝彬蓉教學生做廣播體操。
從2014年2月到今年9月,謝彬蓉在大涼山駐點支教已有10個年頭。這10年,謝彬蓉把一名自主擇業(yè)軍官的家國情懷融入脫貧攻堅事業(yè),扎根大山,默默奉獻,為山里孩子送去知識和快樂,并影響和帶動了當?shù)卮迕竦母淖儭?/span>
“我不僅要留下來,還要到師資最匱乏的大山深處去”
謝彬蓉出生在重慶市忠縣的一個小村莊。她的父親曾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退伍后回到家鄉(xiāng)成為一名小學教師。受父親影響,謝彬蓉從小心中就有個夢想:長大后像父親一樣,要么參軍報國成為一名革命軍人,要么教書育人當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1993年7月,謝彬蓉以優(yōu)異成績從四川師范學院畢業(yè),恰好空軍來學校選人,品學兼優(yōu)的她被特招到西北大漠戈壁深處的空軍某部。
在部隊,謝彬蓉刻苦努力、積極進取,成長為一名大校軍官、高級工程師。20年軍旅生涯,磨礪了她不懼挑戰(zhàn)、勇毅前行的品格。2013年,她選擇自主擇業(yè)。
謝彬蓉輔導一年級學生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按說,退役后應該好好享受生活,可謝彬蓉在家待了不到幾個月,便只身來到大涼山。因為一次偶然機會,她在網(wǎng)上看到大涼山區(qū)需要社會公益人士接力支教的消息。作為四川師范學院的畢業(yè)生,她萌發(fā)了前去支教的念頭。
對謝彬蓉來說,這個決定,既有圓兒時當一名教師的夢想,也承載著一名退役軍人的使命擔當?!案赣H曾經(jīng)講過,當年紅軍經(jīng)過大涼山時,劉伯承和小葉丹歃血為盟,有了‘彝海結(jié)盟’的歷史佳話?!敝x彬蓉說,“劉伯承離開大涼山時,深情地對彝族同胞說,‘我們走了還會回來的,要幫助你們過上好日子?!瘜Υ耍矣∠蠓浅I羁?。我想,我曾經(jīng)是一名軍人,更應該回報社會、服務(wù)人民?!?/span>
2014年2月22日,剛陪家人過完春節(jié),謝彬蓉就打起背包,一路輾轉(zhuǎn)來到大涼山,開啟支教之路。
盡管謝彬蓉心里早有準備,但當她走進大涼山時,艱苦的環(huán)境還是讓她大吃一驚。她所支教的鄉(xiāng)村小學只有兩間破舊的土坯房,一間是教室,一間是老師宿舍兼辦公室。村里經(jīng)常停電,一停就是好幾天。由于環(huán)境衛(wèi)生不好,學生們經(jīng)常拉肚子。
放學后,謝彬蓉為學生批改作業(yè)。
謝彬蓉買來消毒粉、消毒液,對學校進行全面消毒,改善學校衛(wèi)生狀況。之后,很少有學生拉肚子。她還出資幫助學校修繕教室,購置一批教學器材,學校教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一名學生的父親豎起大拇指說:“謝老師當過兵,就是不一樣!”
一開始,謝彬蓉計劃完成一個學期的志愿支教服務(wù)。第一個學期期末,她到鄉(xiāng)中心學校監(jiān)考。在考場,她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的試卷上有大片空白,有的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吹竭@些,站在監(jiān)考臺上的謝彬蓉心潮難平。那一刻,她意識到,偏遠落后地區(qū)的教育任重道遠。她當即決定,不僅要長期留下來,還請求到師資最匱乏的大山深處任教。
“山里孩子從小就扛起生活重擔,要鼓勵他們用知識改變命運”
2015年8月下旬,在又一個新學年開學前夕,謝彬蓉來到美姑縣瓦古鄉(xiāng)扎甘洛村教學點。當時,美姑縣還是國家級貧困縣,村里不通公路。第一天報到時,剛下過雨,上山的機耕路泥濘難行,險象環(huán)生,不僅有許多急轉(zhuǎn)彎,路邊就是數(shù)百米深的懸崖峭壁,塌方路段還不時有石塊掉落。謝彬蓉坐在村支書吉克古口的車上,一路上心驚膽戰(zhàn)地顛簸了好幾個小時,才從山下來到山上的村寨。
扎甘洛村是一個彝族村寨,只有45戶200多名村民。當時的教學點是一間土坯房,只有她一個老師。她住的另一間土坯房既是宿舍,又是辦公室,還兼做廚房。宿舍周圍不時有毒蛇和老鼠出沒,讓謝彬蓉非常害怕,整夜開著燈不敢睡,以致出現(xiàn)嚴重的神經(jīng)衰弱。
這時,村民以為謝老師肯定要離開了。因為條件艱苦,在謝彬蓉來扎甘洛之前的20多年時間里,教學點已換了18位當?shù)匾妥謇蠋?,很少有人能堅持兩年。村支書吉克古口也擔心:“學校條件這么差,不知這位中年女老師能待多久?”
讓大家沒想到的是,在扎甘洛度過了一個個難熬的漫漫長夜后,每到清晨,謝彬蓉瘦弱的身軀依舊堅定地站在講臺上。
謝彬蓉給學生上課。
當時,扎甘洛教學點只有一個讀六年級的班、10名學生。由于長期缺少老師,學生們上課斷斷續(xù)續(xù),且沒有一人能講出一句完整的普通話。還有,村民對教育也不重視,孩子們經(jīng)常逃課回家放牛放羊。
謝彬蓉白天上課,傍晚挨家挨戶走訪勸學,把放牛放羊的孩子一個個拉回教室。期間,最讓她費心的是一個叫吉克阿果的女孩。因為要去放羊,吉克阿果經(jīng)常不來上課。有一天下大雨,吉克阿果又沒來學校,謝彬蓉冒著大雨上山去找。由于雨天路滑,山高坡陡,她摔倒好多次。找到吉克阿果時,她渾身上下濕透,成為一個泥人。
“孩子很聰明,不讀書太可惜了?!敝x彬蓉反復給吉克阿果的父母做工作,一定要讓孩子好好讀書。在謝彬蓉耐心勸說下,吉克阿果重返課堂。
從吉克阿果的經(jīng)歷中,謝彬蓉明白,生在大山長在大山的農(nóng)村孩子,從小便扛起生活的重擔,缺乏接受良好教育的途徑?!耙膭詈⒆觽冇弥R改變命運?!敝x彬蓉從最基礎(chǔ)的課程教起,一點一點去改變他們。
“能讓孩子們多學知識,我付出再多都值得”
2016年9月,謝彬蓉送走教學點六年級的10名畢業(yè)生后,又迎來30名一年級新生。令她頭疼的是,新來的學生跟一年前接手的六年級學生一樣,自由隨性慣了,經(jīng)常有人逃課。為此,謝彬蓉親自擔任教官,對學生們進行為期一周的軍訓,培養(yǎng)他們的紀律意識,手把手教衛(wèi)生習慣。她還教學生們見面鞠躬問好、臨行揮手道別等禮節(jié)禮儀……漸漸地,再也沒有學生逃課了。
在教孩子們學知識的同時,謝彬蓉還為每個學生購買臉盆毛巾、牙刷牙膏等生活用品,督促孩子們每天刷牙洗臉,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和文明行為,再通過孩子們影響和帶動家長,讓村民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扎甘洛,因為海拔高,米飯煮不熟,謝彬蓉常常吃夾生米飯。出山一趟不容易,她每一次在教學點一待就是整整一學期,周末節(jié)假日回不了家。由于山里信號不好,她經(jīng)常爬到山頂,才能把電話打出去……
謝彬蓉和山區(qū)孩子合影。
這是謝彬蓉在大涼山支教10年的生活常態(tài)?!耙f不苦肯定是假的。對一名軍人來說,這些苦不算什么?!泵鎸ζD苦的環(huán)境和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謝彬蓉說,我支教不圖什么,就是盡自己所能,讓孩子們多學點知識??吹胶⒆觽兂砷L進步,我就感到特別開心。
支教期間,謝彬蓉不僅沒有一分錢的工資,還經(jīng)常自掏腰包,給孩子們購買文具、書籍以及生活用品、節(jié)日禮品。在她看來,只要能讓孩子們多學知識,將來能夠改變命運、改變家鄉(xiāng),哪怕自己付出和犧牲再多都值得。
作為教學點唯一的一名老師,在學生們面前,謝彬蓉既當老師,又當媽媽,從教他們學知識、說普通話,到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和文明行為,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情感。
2021年寒假期間,謝彬蓉在重慶家中不慎摔倒,左腳骨折。短暫休養(yǎng)一段時間后,還未痊愈,她就迫不及待地回到大涼山,拄著拐杖上課、家訪,點著夜燈為孩子們批改作業(yè)。
謝彬蓉和學生們一起做游戲。
支教這10年,謝彬蓉一直堅守在大涼山,丈夫在重慶,女兒在上海,每年除了寒暑假,一家3口大部分時間分居3地。雖然與家人聚少離多,謝彬蓉并不感到孤獨。因為,她把這里的彝族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
一次,謝彬蓉背著一名全身長滿紅斑、膝蓋疼得無法走路的孩子回家。孩子不經(jīng)意間叫了她一聲“阿嫫”(彝語:媽媽),頓時讓謝彬蓉淚如雨下,抱著孩子久久沒有松開,內(nèi)心充滿溫暖和感動。
在謝彬蓉的悉心關(guān)愛下,學生們對謝彬蓉越來越依賴。每年放寒暑假時,都依依不舍地問:“謝阿嫫,您下學期還來嗎?”每次,謝彬蓉總是堅定地回答:“來。你們都是我的孩子,我怎么能不來呢?”
“希望孩子們學有所成,將來把家鄉(xiāng)建設(shè)得更加美麗”
2018年11月,謝彬蓉被表彰為全國“最美退役軍人”。她的支教故事流傳開來后,不少媒體前去采訪,有的還邀請她和山里的孩子來到城市,走進演播廳。不過,鮮花和掌聲過后,她依舊回到大涼山,繼續(xù)為山里的孩子培育明天的希望。
10年來,謝彬蓉扎根大涼山,一心撲在支教事業(yè)上,用大愛書寫了一名退役軍人的濃厚家國情懷和服務(wù)人民的本色初心,贏得各級領(lǐng)導的關(guān)懷和社會各界的支持。
這些關(guān)心和支持,更加堅定了謝彬蓉的支教步伐。去年9月,她送走教學點上六年級的孩子后,又開始了新的一年級的教學。在她的精心培育下,這個全縣最簡陋的教學點,孩子們的平均單科成績和總成績?nèi)〉玫谝粚W期全縣第二、第二學期全縣第一的優(yōu)異成績。而她從山上拉回課堂的放羊娃吉克阿果,考上成都的一所大學。
謝彬蓉給學生上語文課。
在大涼山支教的日子里,謝彬蓉與彝家山寨的村民為鄰,和諧相處,把一個又一個孩子拉回課堂送出大山,讓他們有機會去感知外面更加廣闊斑斕的世界。在她的影響和帶動下,當?shù)卮迕竦乃季S觀念和生活方式也潛移默化地發(fā)生轉(zhuǎn)變,越來越支持孩子上學接受教育。
更讓謝彬蓉感到欣慰的是,得益于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和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大涼山地區(qū)在教育、住房、交通等方面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扎甘洛住土坯房的村民,相繼搬遷到彝民新村集中點,用上了自來水。對此,謝彬蓉深感自豪。因為,她不僅是這些變化的見證者,也是沖鋒在前的參與者。
今年9月,當?shù)亟逃块T撤點并校,教學點上的學生全部集中到新建的中心學校上課。謝彬蓉結(jié)束了在扎甘洛的駐點支教任務(wù),把孩子們一個個安頓好后,暫時告別了付出10年人生芳華的大涼山,回到重慶家里。
接下來的日子,謝彬蓉除了照顧和輔導扎甘洛村來重慶民族中學上學的孩子,還開啟定期送教模式。她利用國慶節(jié)、彝族新年假日重返扎甘洛,為孩子們輔導功課,以這樣的形式繼續(xù)堅守在大涼山。
謝彬蓉說:“我沒覺得離孩子們有多遠,我和他們始終沒有分開,心總是在一起。我希望通過言傳身教,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學到更多的知識,將來回去建設(shè)大涼山,把家鄉(xiāng)建設(shè)得更加美麗?!保ā鰲? 鴻)
本版照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