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俄美兩國在瑞士日內瓦就核軍備控制和因烏克蘭引發(fā)的緊張局勢進行磋商,這是雙方領導人去年6月確立戰(zhàn)略穩(wěn)定對話機制后舉行的第三輪會晤。新年伊始,俄美為管控安全風險舉行的新一輪對話值得歡迎,但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雙方分歧“沒有快速解決方案”,俄美關系的緊張局面仍將持續(xù)。
會晤對話收效甚微
過去一年,俄美雙方進行了多次包括領導人會晤在內的接觸和對話,但收效甚微。
去年6月,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和美國總統(tǒng)拜登在日內瓦舉行會晤,就啟動俄美雙邊戰(zhàn)略穩(wěn)定對話等達成有限共識。此次首腦會晤雖然為俄美恢復“冷靜對話”提供了契機,但兩國關系并未因此轉暖。去年7月,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里亞布科夫和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分別率團在日內瓦舉行首輪雙邊戰(zhàn)略穩(wěn)定對話。由于雙方在軍控問題上的立場存在明顯差異,對話并未取得實質性成果。去年9月,俄美第二輪雙邊戰(zhàn)略穩(wěn)定對話舉行,里亞布科夫在對話結束后表示,兩國在認知層面以及核武器政策具體層面,甚至在解讀對方意圖方面仍存在很多分歧。去年12月,俄美兩國領導人就俄烏邊境緊張局勢等問題相繼舉行了視頻會晤和電話會談,雙方態(tài)度強硬、各說各話,并未改善俄烏邊境及兩國之間的緊張關系。
過去一年,盡管俄美均展現(xiàn)出愿意對話的姿態(tài),但從結果來看,上述互動沒有取得根本性突破。
分歧矛盾短期難解
從俄美雙邊對話的議題不難看出,雙方的核心矛盾聚焦在核軍控、烏克蘭等問題上。這種矛盾與分歧是根本性和戰(zhàn)略性的,難以在短期內化解。
俄美《中導條約》失效后,《新削減戰(zhàn)略武器條約》成為兩國間唯一的軍控條約。兩國去年2月商定,將該條約有效期延長5年。雙方都有意利用這5年時間達成一個新的軍控條約。
在軍控問題上,俄美有不同考量:美國擔心俄羅斯的戰(zhàn)術核武器以及正在研發(fā)的新型武器系統(tǒng),如核動力魚雷等;俄羅斯則擔心美國的導彈防御系統(tǒng)和常規(guī)精確打擊武器的能力。在涉核問題上的立場差異,增加了雙方軍控談判的難度。
近來,俄羅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圍繞烏克蘭問題關系持續(xù)緊張。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企圖通過強化軍事合作等方式拉攏烏克蘭,持續(xù)加大對俄羅斯的軍事和政治圍堵,并不斷渲染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風險。俄方則強調局勢持續(xù)惡化是因為北約不斷擠壓俄羅斯安全空間,多次明確劃出“紅線”。此外,在網絡安全、人權、干預選舉等問題上,俄美雙方的分歧也非常突出。
可以預見,新一年美國不會停止對俄羅斯的圍堵打壓,這必將引起俄方的強烈反制。
雙方缺乏戰(zhàn)略互信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戰(zhàn)略互信且存在結構性矛盾,俄美關系已“冰凍三尺”,短期內難以破冰。
過去一年,俄美雙方在外交、經濟、軍事等多個領域頻頻交鋒。美國拜登政府雖然愿意在氣候變化、“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等問題上嘗試與俄對話,但事實上,美國以俄羅斯涉嫌進行“網絡襲擊、干預美國大選”等為由,宣布對俄實施大規(guī)模制裁并驅逐俄外交人員;美國通過支持北約頻繁在黑海地區(qū)軍演、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裝備等方式,不斷對俄施壓和挑釁;繼退出《反導條約》和《中導條約》后,美國又宣布退出《開放天空條約》,還試圖幫助澳大利亞建造核潛艇,制造核擴散風險,沖擊國際核不擴散體系,導致俄美軍事信任基礎越來越薄弱。
俄美缺乏戰(zhàn)略互信背后,是一系列歷史原因。冷戰(zhàn)后,美國希望將俄羅斯控制在西方的影響之下,反俄態(tài)度也是其國內政壇的主流。而俄羅斯一直認為,美國作為霸主的單極世界不可接受,美主導的北約東擴已經威脅到俄國家安全利益,美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更讓俄無法接受。
歷史因素與現(xiàn)實利益沖突疊加,讓俄美兩國關系處于“舊傷未愈、又添新傷”的輪回中。2022年,俄美關系能否走出“冰河時代”值得進一步關注。
(解放軍報北京1月10日電)